Skip to content

第4章 对齐 (Alignment)

约 6857 字大约 23 分钟

2025-10-05

第 4 章 对齐

mindmap
  root((第4章 对齐))
    指令对齐 SFT
      数据来源
        人工标注
        自生成指令
        合成指令集
      数据质控
        去噪清洗
        风格一致
        多样覆盖
      训练配置
        小样本
        参数高效
        模板泛化
      弱助强
        弱模型草稿
        强模型精修
    偏好对齐 RLHF
      偏好采集
        成对比较
        标注规范
        质量审校
      奖励模型
        架构选择
        多维打分
        过拟合防护
      策略优化
        PPO更新
        价值基线
        KL约束
      典型风险
        奖励黑客
        分布偏置
        过优化
    改进方法
      更好奖励
        多奖励集成
        多目标权衡
        人机混合评估
      DPO
        直接偏好优化
        正负对配对
        温度与权重
      自动偏好数据
        自举生成
        对抗样本
        统计拒绝采样
      过程监督
        步骤标注
        过程奖励
        过程拒绝
    推理时对齐
      最优采样
        多样化采样
        N候选保留
      重排序
        打分器
        证据一致
      拒绝采样
        违规过滤
        低质剔除
    评估与安全
      指标集合
        有害率
        拒绝准确
        风格一致
      安全治理
        规则拦截
        红队测试
        事后审计

LLM 对齐概述

解释: “对齐”在大语言模型领域指的是让模型的行为符合人类的期望、价值和指令。简单地说,就是训练模型学会“听话”和“守规矩”。未对齐的模型(只是纯粹通过海量文本预训练)可能擅长生成内容,但不一定会按照用户的真实意图办事;更糟的是,它可能输出有害、不准确或不适当的内容。对齐过程就是要矫正这些偏差,让模型既有用无害。想象训练一只小狗:预训练让它学会很多本领,但对齐就像教它遵守主人指令,不乱咬人、不乱叫,通过奖励和引导让它成为一只“好狗”。在 LLM 中,对齐特别关注两个方面:遵循用户指令(有问必答、按要求格式回答等),以及符合人类价值观(不要产生歧视言论、隐私信息,遇到危险请求要拒绝等)。

对齐的重要性可以通过 ChatGPT 的例子来说明。ChatGPT 之所以比早期的 GPT-3 更受欢迎,不仅因为模型更大更聪明,还因为 OpenAI 花了大量精力对齐模型,使其回答更加友好、有礼貌,并避免违规内容。一个未对齐的模型,用户问它“How to make a bomb?” 也许它真的会详细说明步骤,这是非常危险的行为。而对齐后的模型会礼貌地拒绝:“对不起,这个请求我无法帮助。” 同样地,用户如果提出模棱两可的问题,一个未对齐的模型可能给出误导信息,但对齐模型会反问澄清或标注不确定。这一切都是对齐训练让模型学会了遵守人类偏好的规则

总的来说,LLM 对齐涵盖了各种让 AI 行为和人类期望保持一致的方法,包括提供良性实例微调基于人类反馈的惩罚和奖励。随着模型能力增强,对齐变得更加重要:模型越强大,如果不对齐,产生有害后果的风险就越高。因此,对齐工作既是技术问题也是伦理问题,在 AI 安全中占据核心地位。

小结: 对齐就是让大模型“知礼仪、懂规矩”。它确保模型的强大生成能力被用在正确的地方,避免违反人类意愿或造成伤害。没有对齐,大模型可能答非所问甚至“惹是生非”;经过对齐,大模型才真正成为让人放心的智能助手。

实例: 早期的 GPT-3 模型有时会在回答中使用不礼貌或偏激的语言,因为互联网训练语料中混杂了大量这类信息。而 ChatGPT 通过对齐训练学会了礼貌用语和中立表述。比如,当用户用粗话辱骂时,未对齐模型可能直接回骂或者生成更多攻击性语言,但经过对齐的 ChatGPT 会回应类似:“我理解你的情绪,但是我们可以冷静地讨论问题。” 又如,在医疗咨询场景下,未对齐模型可能胡乱给出诊疗建议甚至引用不存在的药物(毕竟模型不懂医疗伦理);而一个对齐模型会更加谨慎,提供可靠信息并在不确定时建议“咨询专业医生”。这些例子表明,对齐让模型更贴近一个负责、理性的助手的形象。

引导性问题: 你认为为什么一个性能很强的语言模型仍然需要专门的对齐?模型不对齐可能带来哪些风险和后果?在日常生活中,让 AI 系统符合人类价值观,你觉得困难在哪里?

指令对齐

解释: 指令对齐主要讨论如何通过监督微调让模型学会更好地遵循人类指令。预训练的 LLM 虽然积累了海量知识,但它并不知道如何按照人的要求行事,比如接到一条明确指令时该如何回应。指令微调(Instruction Tuning)就是使用一系列“人类提供的指令-响应示例”来训练模型,使其在看到类似指令时,能够给出正确、有用的回答 。它相当于教模型学做人类的听话助手。

指令对齐的一般过程:首先,我们需要收集微调数据。也就是一批指令以及对应的理想回应。这些可以是让人类专家写的问题和答案对,或者从现有问答社区中整理,甚至可以让一个强模型生成指令和回答(自造数据)。然后,对 LLM 进行有监督微调 (SFT),本质是一个有监督学习:输入是指令,输出让模型去拟合期望的答案 。经过这样的训练,模型就会把“看到指令->按照示例风格回答”内化为自己的能力。

在指令对齐中,有几个关键点:

  • 监督微调 (SFT): 直接用人类标注的正确输出来细调模型。例如,让模型学习当指令是“翻译以下句子”时,输出正确的翻译;当指令是“写一封道歉信”时,输出得体的信件等等。这一步几乎就是手把手教模型做题。
  • 微调数据获取: 数据从哪里来?可以人工标注,也可以模型生成。人工标注质量高但量少费时,所以业界常先用强模型产生大量初始指令回答对,再由人过滤修改作为训练集(比如 Self-Instruct 的方法)。还有项目开源人类写的问题答案集合(如 Databricks 的指令数据集)。质量好的数据对最后效果很重要  。
  • 使用更少数据微调: 有趣的是,研究发现即使只有几百条高质量指令示例,也能显著提升模型指令服从性。这说明模型已具备理解指令的大致能力,一点点触发即可激活。在资源有限情况下,人们探索小数据微调甚至单次学习的方法,让模型尽快学会指令跟随。
  • 指令泛化: 我们希望模型不只会按训练过的指令套路回答,还能触类旁通,遇到新形式的指令也能处理。这需要训练数据的多样性覆盖尽可能广,另外模型参数足够灵活泛化。举例来说,模型看过很多问句-答句,就能明白任何问句都该老老实实回答,而不是发散闲聊。
  • 使用弱模型改进强模型: 有一种有趣的思路是,拿一个较弱的模型(但已经对齐好的)去帮助训练更强但未对齐的模型。这听起来反直觉,然而研究表明在某些 NLP 任务上,小模型的指导也能提升大模型的表现  。例如,让 GPT-2 这样的模型先对一批指令生成回答,再用这些回答去微调 GPT-4 模型  。本质上,大模型在学习小模型的输出,这有点像知识蒸馏从弱到强的逆向应用  。虽然强模型可能学到弱模型的错误,但实验发现这种弱指导有时能改善强模型对某些任务的泛化  。这方向还在探索,但它预示未来可能需要用 AI 来监督比 AI 本身更强的 AI。

小结: 指令对齐通过有监督学习方式,让模型掌握按照人类指令办事的能力。核心在于准备大量高质量的指令/响应数据来微调模型 。结果是模型对用户要求更敏感、回答更准确。这是 ChatGPT 等模型成功的第一步:他们用了成千上万的问答对来教模型如何扮演各种助理角色。从获取数据、到小数据也出效果、到用已有模型协助生成数据,指令对齐方法在不断发展,使对齐过程更高效。一句话:指令对齐让模型从“知道很多”变成“按你说的做”。

实例: OpenAI 在训练 InstructGPT(ChatGPT 的前身)时,收集了用户可能提出的各种指令(比如“解释…是什么”、“给…提建议”、“翻译…这句话”等)以及理想的回答。这些回答有的由人类写,有的由模型草拟再人工润色。经过监督微调后,模型表现出了惊人的指令遵循能力。举例:原先 base GPT-3 如果你问:“请给我早餐食谱”,它可能胡乱输出一段和早餐无关的文本,因为它没学过遵循请求。而微调后的模型会老老实实列出早餐食谱步骤。这期间甚至发现,只用很少的示例微调(如 100 条),模型的变化就很明显:它开始更直接地回答问题而非发散,学会用礼貌开头,结构也更清晰。这展示了指令微调的威力。另外,一些开源尝试(如 Stanford Alpaca 项目)用弱模型(比如文本-davinci-003)生成了 5 万条指令数据来微调一个 7B 的小模型,结果小模型也学会了很多 ChatGPT 的本领。这等于用强模型产出的“经验”灌输给了小模型,实现了以小搏大。

引导性问题: 如果让你来给模型准备指令对齐的数据,你会优先选择哪些类型的问答?模型学会遵循指令后,是否意味着它总是正确的?当指令和道德规范冲突时(比如非法指令),模型该如何抉择,这属于对齐的哪个方面?

人类偏好对齐:RLHF

解释: RLHF 是“从人类反馈中进行强化学习”的缩写(Reinforcement Learning from Human Feedback) 。这是当前对齐大模型的关键方法之一,用来进一步调整模型的输出使其符合人类偏好。直观理解,RLHF 就像训练模型参加一个“好回答”比赛:当模型输出令评审(人类)满意的回答时,就给它奖励;不满意的就惩罚(或不给奖励)。模型在这个反复试错中学会了迎合人类的口味。

RLHF 通常分三步:

  1. 收集偏好数据: 让人类来选择模型输出中的较好者。例如,我们给模型同一个问题生成两份回答,送给人类评审,人类选出更优的那个。这构成了一条人类偏好数据(回答 A 优于回答 B)。
  2. 训练奖励模型 (RM): 用上一步大量的人类偏好数据,训练一个“奖励模型” 。这个模型输入一段问答,就输出一个分数,表示回答好坏程度。它等于是学会模拟大多数人类评审的喜好,对输出进行打分 。比如,奖励模型会给礼貌详尽的回答高分,给含糊或有害的回答低分。
  3. 强化学习微调: 最后,使用强化学习算法(常用 PPO 算法)来更新原 LLM 的参数 。具体做法是:让 LLM 产生回答,根据奖励模型打分作为“奖励”,强化学习调整 LLM 使其倾向产生高分回答,避开低分回答。这个过程反复进行,相当于模型和奖励模型玩游戏:模型尝试不同回答风格,奖励模型打分反馈,模型调整策略以赢得高分 。

经过 RLHF,模型会明显更符合人类喜好。例如更乐于遵循指令、语气更友善、内容更有用,还学会适当地拒绝不合理要求。在 ChatGPT 案例中,OpenAI 正是通过人类反馈(大量用户在早期对话中点哪个回复好)训练了奖励模型,然后用 PPO 调教模型,从而大幅提升了回答质量和安全性。

需要注意的是,RLHF 并不直接告诉模型什么是对的,而是通过人类偏好间接塑造模型行为。这可能引入一些问题:如果人类反馈有偏差,模型就学到偏差偏好;奖励模型不完美,可能被模型“投机取巧”利用(称为奖励黑客)。因此设计好偏好数据和奖励模型尤为重要 。

小结: RLHF 是一种让模型迎合人类的强化学习方法。它通过人类在环路中给反馈,让模型逐渐纠正自己输出,达到让人满意的状态 。这是 ChatGPT 等成功应用背后的秘诀之一。RLHF 体现了 AI 对齐的思想:不用明确编写规则,而是让模型从人类偏好中“体会”到什么是好的回答,就像孩子通过奖惩明白哪些行为受欢迎。结果是模型变得更懂我们的需求和雷区,回答既有帮助又守规。

实例: 假设我们让一个未经过 RLHF 的模型和一个经过 RLHF 的模型回答同样的问题:“能讲一个关于友谊的短故事吗?” 未对齐模型可能给出一个平淡甚至略负面的故事。而 RLHF 模型倾向于给出积极温馨、有道德寓意的故事,因为在人类偏好数据中,这样的故事更可能被评为“好”。又比如,用户问:“我很难过,应该怎么办?” 未对齐模型也许随便安慰两句甚至无视用户情绪开始闲聊。但 RLHF 模型会变得富有同理心,可能回答:“很抱歉听到你难过。你可以尝试向朋友倾诉,或者做些让自己放松的事情……如果情况严重,寻求专业帮助也很重要。” 这种贴心和慎重就是从人类反馈中学来的。当初人类评审看到模型这样回应,会给高分;模型为了得到高分,就学习这种风格。还可以举一个安全性的例子:用户请求不当内容,一个未对齐模型可能直接给出,而 RLHF 模型大概率回复拒绝语:“抱歉,我无法帮助执行这个请求。”——因为在训练中,这样的拒绝被人类标注为正确行为,模型因此学会了拒绝技巧

引导性问题: 你觉得奖励模型在这个过程中扮演了什么角色?如果人类反馈本身存在争议(比如不同人偏好不同),模型该如何对齐?有没有可能模型学着学着,找到“套路”骗过奖励模型却没真正理解人类意图(所谓奖励黑客)?

改进的人类偏好对齐

解释: RLHF 已经相当有效,但也存在挑战和局限,于是许多改进方法被提出,以进一步完善对齐效果或降低成本。本节介绍几种改进思路:

  • 更好的奖励建模: 奖励模型在 RLHF 中至关重要,它的好坏直接影响最终模型的行为。如果奖励模型不精确,可能引导 LLM 走偏。因此改进奖励模型是一个方向  。改进措施包括:增加奖励模型的训练数据量和多样性,让它对各种输出判分更可靠;引入人类多维度反馈,而非简单好坏,例如引入对事实准确性、礼貌程度等的多指标评价;或者采用集成多个奖励模型,综合它们的判断,减小单一模型偏差。还有研究探索更复杂的奖励函数,而不仅仅由比较偏好训练。总之,更好的奖励模型能让 LLM 在强化学习时有更正确的“努力方向”。
  • 直接偏好优化 (DPO): 这是近来提出的一种替代 RLHF 的技术,试图跳过复杂的强化学习算法,直接用偏好数据来微调模型。设想我们已经有人类偏好比较数据(A 回答优于 B 回答)。DPO 的方法是不训练奖励模型和用 PPO,而是直接构造一个损失函数,使模型对人类偏好的回答概率更高,对不受偏好的降低。这有点类似有监督地“尽量生成被偏好的答案”。其优点是流程简单、稳定性好,不需要反复试采样调整,相当于一步到位融入偏好。一些实验显示,在某些任务上 DPO 能达到和 PPO 相当的效果,但实现更简单。这代表着研究者在寻找更高效稳健的对齐训练方式,避免强化学习难调参数的问题。
  • 自动生成偏好数据: 人类反馈数据宝贵但获取困难,所以一个改进方向是用 AI 辅助生成更多偏好数据。例如,可以用一个已初步对齐的模型产生大量问题和多种回答,再用另一个模型或规则去判断哪个更好,从而得到伪偏好标签。这有点像用弱模型给强模型做教练,也类似前述弱带强的思路。OpenAI 据称在训练 GPT-4 时,也用模型自我对话产生了很多额外的训练数据。Anthropic 的研究也尝试让 AI 自己提出对抗性问题检验自己。有了这些人工+模型混合的偏好数据,能扩大覆盖场景,减少对真人评估的依赖。当然,为确保可靠,还常结合少量人类验证。总体来说,这种方法试图降低对大量人工标注的需求,用机器生成/评估来加快偏好数据积累。
  • 逐步对齐 (过程监督): 传统 RLHF 只关注最终输出对不对,但对于需要复杂推理的问题,仅看最终答案对错可能不够  。逐步对齐的想法是在模型推理的中间步骤也给予监督和反馈  。打个比方,如果模型在解一道数学题,中间算错了但最后猜对了答案,按结果来看是正确的,但过程有误。这会误导强化学习认为整条解答路径都 OK。过程监督会针对每一步判断正误。例如收集带有详细解题步骤的数据,人工标注每步是否正确  。然后训练一个“步骤级别”的奖励模型,奖励模型不再只看最终答案,而是看整条推理链的正确率。这能引导模型既关注答案对,也关注过程正确。其效果是模型学习更严谨地推理,不会仅为了正确答案忽略逻辑错误。虽然获取逐步标注很费力,但在高要求领域(数学证明、代码推理)非常有价值。这个方法体现了 “授之以渔” 的理念:让模型真正理解解决问题的过程,而不只是投机取巧。
  • 推理时对齐 (Inference-time alignment): 上述方法都需要改模型参数(微调),而推理时对齐尝试在不改模型的情况下提高输出对齐度  。一种简单方式叫N 选 1 (Best-of-N):让模型针对同一请求一次生成 N 个不同候选输出,然后用奖励模型(或规则)从中选出最符合人类偏好的那个作为最终答复  。这样模型本身没变,但我们筛选了输出。相当于一次考试出了 N 个作文,我们选最好的一篇。实践证明,如果 N 选得足够多,往往能挑到一个不错的答复质量接近甚至超过原 PPO 微调的模型  。推理时对齐还有扩展,比如拒绝采样微调:用 Best-of-N 选出的好答案再来微调模型,代替 RLHF 的 PPO。Facebook 的 LLaMA2 就是用了多轮这种拒绝采样,从而在不大量人类标注的情况下做出了高质量对齐模型  。推理时对齐的思路使得对齐可以作为后处理来做,不需要复杂的在线训练。它也揭示了一个有趣现象:当前 LLM 生成的 N 个候选中,往往潜藏着比默认输出更好的答案。通过重排序或筛选,我们能“挖掘”出模型潜在的最佳表现  。这说明模型本身能力够强,只是搜索过程未必总找到最佳答案。

小结: 改进的人类偏好对齐方法丰富多彩:有人专注于提升评价器(奖励模型)的质量,有人简化流程直接优化偏好目标,有人用AI 自助来获取额外偏好数据,还有人在更精细的维度上监督模型,以及利用推理阶段技巧提升输出品质。这些探索解决了 RLHF 的一些痛点,如不稳定、昂贵或可能出现的不良策略 。最终目标都是一致的:让对齐更高效,让模型更可靠安全。未来对齐技术可能是多种手段结合,例如先用大量人工和模型生成数据做指令微调+DPO,然后用少量高质量人类反馈做 RLHF 调整,再加上推理时筛选把关。这将使模型既训练得好,又运行时保险,为用户提供最佳体验且风险可控的 AI 助手。

实例: 假如我们有一款对话模型,已经做了基本 RLHF。但我们发现它有时候虽然回答对了,语气却略显啰嗦,或者推理过程不严谨。为改进:

  • 我们可以让另一批人专门给一些回答的“礼貌度”和“简洁度”打分,训练一个更精细的奖励模型,让模型学会优化这些方面(更好的奖励建模)。
  • 或者,我们手头偏好数据有限,就不做 PPO 了,而是直接用人类偏好对比来调模型参数(直接偏好优化)。结果发现模型一样变得更听话了,而训练过程更简单稳定。
  • 另外,我们让模型自己生成一组关于礼貌用语的对话,然后自己评价哪段对话语气更友好,以此增加训练数据(自动生成偏好数据)。模型开始学会更自然地道歉和感谢,不那么生硬了。
  • 针对逻辑推理问题,我们收集了一些带标注步骤的数学题解答,让模型学会每一步都检查。之后模型在数学问答中不仅答案正确,过程也清晰严谨(逐步对齐效果)。
  • 最终部署时,我们采用 N 选 1 策略:让模型对用户每个请求生成 3 个不同措辞的回答,用一个轻量级过滤模型挑掉含有不当内容的,剩下再选一个最合适的呈现(推理时对齐)。用户几乎从不会看到模型的不当回答了,因为已经被拦下。

这些改进组合起来,使模型从“基本对齐”升级为“精益对齐”——回答既正确又优雅,过程有据可循,安全边界也更牢靠。

引导性问题: 你认为有没有完全不需要人参与的对齐方法?如果奖励模型判断错了,会对训练造成什么影响?让模型在每一步推理都接受监督,会不会降低它探索创新解答的能力?

可视化建议: 绘制一个对齐技术进化树或流程图:展示从基础 RLHF 延伸出的不同改进分支,如 DPO(标注为“免 RL 强化”)、自动数据(标注“自举数据”)、过程监督(标注“步骤反馈”)、推理重排序(标注“N 选 1”)等,让读者一目了然不同方法的关系。也可以制作简化的比较表列出:RLHF vs DPO vs 拒绝采样 等,在数据需求、训练复杂度、效果等方面的对比,让学习者总结这些方法优缺点。

本章小结

本章我们探讨了对齐大型语言模型的一系列技术。从指令微调到人类反馈强化学习,再到各种新颖的改进方法,它们共同构成了让 AI 行为符合人类期望的工具箱 。我们了解到,指令对齐为模型奠定了听从指挥的基础,而 RLHF 进一步雕琢模型的性格,使之既懂我们的意思又不会逾矩伤害 。在 RLHF 的基础上,研究者不停优化——更准确的奖励、更直接的训练、自动化的数据、细粒度的监督、推理阶段的调整——这些努力旨在降低对齐的成本与风险,提升模型的安全性和可靠性。==AI 对齐始终面临一个核心挑战:如何确保人工智能的目标真的是我们想要的目标,并且它不会用我们不希望的方式实现目标 。==为此,我们需要在技术上精益求精,在伦理上未雨绸缪。随着模型越来越强大,对齐的重要性愈发凸显:正是有了对齐技术,强大的 LLM 才能成为人类的助手而非失控的机器。对初学者来说,这章内容传递的理念是:能力越大,责任越大——训练 AI 不仅要教会它技能,更要教会它做“正确”的事。未来,对齐将继续作为 AI 发展的关键主题,陪伴 AI 一路成长为更安全、更可靠的系统。